【新冠肺炎】袁國勇團隊揭抗潰瘍藥可抑制新冠病毒 有望成未來新治療藥物
發布時間: 2020/10/12 12:34
最後更新: 2020/10/12 16:40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大半年,科研界致力研發疫苗及藥物。港大化學和微生物學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常用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anitidine Bismuth Citrate, RBC),在動物實驗中,證明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和紓緩與病毒相關的炎症,可望為治療新冠病毒感染,提供更安全有效和廣譜治療方案的選擇。
【新冠肺炎】消息:今日新增約11宗確診個案 個案再回升至雙位數
由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和化學系教授孫紅哲共同領導的團隊指出,傳統上,金屬化合物會用作抗菌劑,惟其抗病毒性質未有廣泛採討。團隊針對新冠病毒其中一個主要蛋白質「病毒解旋酶」,發現當中含有起關鍵作用的鋅離子,而金屬藥物能有效剝奪鋅離子令病毒解旋酶失去活性,從而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
團隊對一系列包括20種含鉍藥物和相關化合物進行測試,發現一種臨床常用含鉍的抗潰瘍藥物RBC,能顯著降低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動物細胞中的病毒量逾1,000倍,並出現低細胞毒性,顯示安全度十分高。
經注射入已感染新冠病毒的金色敍利亞倉鼠後2日,倉鼠並沒有出現任何臨床病微;即使感染4日後,即為體內病毒量最高、病理轉變最明顯的時候,倉鼠鼻甲及胸組織的病毒載體均明顯減少約10至100倍。
【新冠肺炎】秋冬將為疫情高危時段 何栢良:可將臨時檢測中心作為冬季常設安排
此外,團隊亦發現RBC能有效滅活酵素以阻止新冠病毒複製。由於新冠病毒需透過解旋酶進行繁衍複製,RBC和其相關的鉍化合物對新冠病毒解旋酶和DNA解旋均表現出明顯抑制作用。
團隊相信,以病毒解旋酶作為藥物治療的潛在靶標和含鉍藥物或其他相關金屬藥物,可望成為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替代性療法。研究已於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微生物》發表,並已申請美國專利。
團隊之一、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指出,RBC與現時使用瑞德西韋、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所針對病毒蛋白不同,故希望與其他藥物共同使用時產生協同效應,令治療效果更有效果。
陳福和提醒,雖然RBC坊間使用多年,但市民勿自行購買,若過量食用或「亂食」有機會出現副作用,「千祈唔好因為袁教授或者孫教授發現有用就狂啪。」
他又補充,現時主要口服RBC藥物,其特性是身體不易吸收,若病毒感染已到肺部甚至全身,其抗病毒效果未必明顯,仍有待臨床測試。團隊亦已找到更好的鉍相關藥物並進行優化劑量和吸收,待下一波疫情來到時有適合病人作臨床測試。
訂閱TOPick Telegram,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bit.ly/3bebLM2
記者:陳子謙